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代表委员们的角色焦虑
2013-03-07 11:01:28   来源:智闻网   评论:0 点击:

证券时报记者潘玉蓉 两会高官云集,财经要员扎堆。记者发现,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代表委员,普遍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面对媒体的围追堵截,该说还是不说?如果要说话,应该以哪个身份面对镜头、进入角色? 按照人大和政协的章程,代表委员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替人民发声;

   证券时报记者潘玉蓉

   两会高官云集,财经要员扎堆。记者发现,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代表委员,普遍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面对媒体的围追堵截,该说还是不说?如果要说话,应该以哪个身份面对镜头、进入角色?

   按照人大和政协的章程,代表委员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替人民发声;但按照公务员法,拥有公职的他们应该遵循有关规定,要发言必须先履行相关程序。尤其当代表委员是相关领域决策的制定者,掌握着重要信息资源的时候,这种角色冲突更加明显。

   首次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就感受了这种纠结。“我正在转变自己的身份,学习如何履行一个政协委员的职责,可问题是我个人虽然转变了角色,但媒体却没有转变,大家还是把我的回答当成银监会政策来解读,怎么办?”在小组发言时,他把这个问题抛给在座的委员们。

   政协开幕当天发生在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身上的一幕,也与这种角色冲突有关。姜伟新由于招架不住媒体围追堵截和发问攻势,鞠躬拜托媒体,“求求你们别问了。”一时间,姜部长鞠躬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

   为了避免陷入和姜部长一样的困扰,不少官员通过藏身于人群中、遁走侧门、隐藏胸牌等策略避开记者团,在被媒体认出、不得不回答问题的时候则惜字如金。

   尽管一些官员们想隐去公职,单纯地履行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责,但现实无法如此。大家显然对他们的官员身份更感兴趣,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提案议案本身,因为媒体身后站着的公众,从来都希望更贴近决策层,更了解政策动态和发展趋势。

   针对媒体的发问,不少部委在两会期间安排了新闻发布会,相关代表委员也会参加,似乎想把大家集中起来,“让你一次问个够”。但媒体显然没有觉得够的时候,仍然是见一次堵一次。毕竟,接触高级别官员的机会并不常有。

   其实,只要公众对政府决策层的信息需求量得不到满足,媒体就不会放弃围堵追访,官员代表委员的身份焦虑也就不会停止。

   其实,官员在面对媒体的提问时,如果是应该让公众知晓的问题,就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是需要厘清的认识误区,就应该迅速作出解释与沟通。正如在两会上多次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所言:“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对社会公众要信任,对媒体要信任。我信任别人,别人才能信任我!”


相关热词搜索:代表委员们的角色焦虑

上一篇:易纲:今年人民币汇率 将保持稳定
下一篇:钱颖一:今年不排除加息可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