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正文

罗氏“瞒报门”教训何在
2013-01-05 22:04:03   来源:智闻网   评论:0 点击:

  日前英国媒体报道,罗氏药业因隐瞒1.5万例死亡和6.5万例不良反应报告,被英国监管部门紧急调查。事件一出,国内沸沸扬扬,负面声音一片。据悉,被调查的8款药品中有几款在中国销售多年,而国...

  日前英国媒体报道,罗氏药业因隐瞒1.5万例死亡和6.5万例不良反应报告,被英国监管部门紧急调查。事件一出,国内沸沸扬扬,负面声音一片。据悉,被调查的8款药品中有几款在中国销售多年,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也表示高度关注。

  医药行业在救死扶伤之余,堪称暴利行业,也正因此,欧美每款新药上市都面临诸多条件,对于不良反应的监控不可谓不严密。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为例,这一监管机构人员由医生、律师、药理学家等诸多专业人士组成,每种新药都需要向FDA证明其安全性,其标准可谓世界标杆。

  历史上,FDA影响到药物安全的诸多法案陆续出台,使得制药公司需要提供很多证据来支持没有不良反应,甚至在上市之后仍有不良反应跟踪。这使FDA获得很多肯定,同时也遭遇不少业内挑战,比如使一款新药的制造成本以及上市周期增加,导致很多病人可能因此失去生命。由此可见,安全与效用并不总是可以同时达到最大化,尤其在“神奇”生物药流行的今天。

  回到罗氏案例,涉及的药品不少对治疗乳腺癌、肠癌、肝炎等疾病有效,这些药品对于病人的意义可想而知。此前,不少医药公司都被曝有药品因副作用而退市的消息,比如默克公司的止痛药万络,就曾因可能引发心脏病和中风而被处以48.5亿美元巨额罚金并最终退市。这不仅使得公司的股价深受影响,而且可能使得药品研发的成本和周期加大,也会潜在打击制药公司的研发热情。如果制药因为审查过严而需时过长,那么,必然延缓新药的研发与推出,许多本来有可能得到医治的患者或许抱憾终身。

  在严格监管以及鼓励出新之间,医药界尤其需要平衡的智慧。也正因此,对于药品尤其是比较复杂而又疗效明显的特效药的副作用,消费者一方面要报以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解副作用的必然性,正如中国老话所谓“是药三分毒”。

  反观自身,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罗氏事件进展,更需要关注中国医药审查以及医疗事故赔偿的制度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罗氏 瞒报 教训

上一篇:安全局:违法生产烟花爆竹将重罚
下一篇:当当网再曝售假表 货源危机显露无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