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制 > 正文

统计“打假”才能确保真实增长
2013-06-15 23:16:31   来源:智闻网   评论:0 点击:

要从制度和方法的源头打假,使实际产生的数据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进而使我们看到真实的增长,得到真实的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动员部署及培训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

  要从制度和方法的源头“打假”,使实际产生的数据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进而使我们看到真实的增长,得到真实的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动员部署及培训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试点,对于全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搞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意义重大。他表示,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投资统计调查对象由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二是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法转变为财务支出法。可见,此次改革将从源头对投资数据实施管控。

  自2003年开始,中国的投资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之间出现日趋严重的不匹配现象。首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超过GDP增速。据测算,2003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实际增长21.7%,比GDP年均实际增速高11个百分点。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5.9%。2012年,贵州、甘肃和青海三省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数甚至超过了GDP。其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作为GDP构成之一的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也出现异常。2002年,增加1.07元投资可以形成1元固定资本。到了2007年、2008年,同样1元固定资本分别需要1.79元和1.68元投资。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间的差距已超过9万亿元。这除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不高的原因外,也有投资数据高估的可能。可见,进行固定资产统计改革,有效提升GDP的真实性,已经势在必行。

  一般而言,统计数据不真实的产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主观故意弄虚作假,导致统计数据有假;二是统计制度不合理,统计方法不科学,同样会导致统计数据有“水分”。而且,第二种情形往往给第一种情形洞开方便之门,使统计数据失真变得更加严重。现在我们所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问题,就属于由第二种情形引发,进而导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要从制度和方法的源头“打假”,使实际产生的数据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进而使我们看到真实的增长,得到真实的发展。

  统计数据不真实,有可能来自高估,也有可能来自低估。中国学者有时自嘲,GDP统计中有高估的,也有低估的,就大致抵消了。其实,高估和低估在总量意义上抵消,是一种偶然或特例。即便如此,它仍然可能掩盖比例和结构问题。例如,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关于投资和消费比例的认识,就受到投资高估的影响。实际上,在过去30多年,消费的年均增长只是略低于GDP和资本形成的年均增长,而且,由于GDP中的消费数据主要是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得到,它低估服务性消费支出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中国各大城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与产出数据或人们的经验比对,这个比例显然是低估的,进而就影响到GDP中的消费占比,也会影响到消费增长的真实性。我们承认,中国当下确实存在制约消费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但是,通过解决这些结构性、制度性问题以增加消费,并不必然地要求减少投资。由此可见,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改进统计制度,厘清相关数据,对于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经济运行态势,是至关重要的。

  进行统计制度和方法的改革与改进,把数据搞对,准确反映各种与增长和结构相关的指标及比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真实的统计数据将使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上;其次,真实的统计数据将使老百姓的知情权得到切实落实;再次,真实的统计数据将为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提供更好的研究基础与条件。这些都是常识,也是老生常谈。但由于现实情况还很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呼吁,敦促有关部门作出持续的努力。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在国家统计局层面做了一系列改革统计制度、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的工作,力图有效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这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相关热词搜索:统计 打假 才能

上一篇:沪深两市均创年内新低 沪指跌2.83%深指跌3.78%
下一篇:世界银行:中国已经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