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还是要看后脑勺
2013-04-27 21:23:36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1961年六月,一个叫茅武的少年在牯岭街,连刺七刀,杀死了移情别恋的女友。三十年后,他的同届同学杨德昌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那便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又过了二十二年,一个在上海学医的青年在四月的某个深夜观看了这部电影,然后激越地写下:带种就来真的,出来混

   1961年六月,一个叫茅武的少年在牯岭街,连刺七刀,杀死了移情别恋的女友。三十年后,他的同届同学杨德昌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那便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又过了二十二年,一个在上海学医的青年在四月的某个深夜观看了这部电影,然后激越地写下:“带种就来真的,出来混,就不要怕死。”后来,我们才知道,就在观影前几天,他自导自演了一出“枫林路青年投毒事件”,把自己的室友就此埋进了万劫不复的清明节。

   无论是看得见的戕害,还是看不见的暴力,无论是凶手在场,还是疑犯缺席,校园生活的阴暗面突然成了冒出海面的冰山。被室友下毒致死或致残,被陌生人从高楼窗口摔出,或是用一组自由落体运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让人很难从震惊中缓过神来。

   事情很难真正了结。朱令的铊中毒事件还在“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被无端摔下的女生永远都没法搞清这桩离奇的惨遇;自杀学生的死因也未曾有过交代。我们的放不下和走不出,皆是因为这些有待填充的空白。我们所追求的,其实跟那个不肯轻易罢休的农村女子秋菊一样,“俺就是要个说法。”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以及背后详实的故事。“生活琐事”这样的泛指无法满足好奇,解答疑惑。究竟是怎样的琐事把人逼到了非得害人的地步?我们所要吸取的教训不该仅仅是“不能害人”,而应具体到“即使这样,也不能害人”。可往往,我们没有机会了解作为导火索的“这样”是哪样,案子的复杂性总是被轻易打发。“一些琐事所引发的血案”要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更能挑战和调戏网友们的智商。

   如果杨德昌当初也是用这样的逻辑和信息量来处理牯岭街的少年情杀案,那么最多能撑满四分钟,不可能有四小时的长度和深度。而现在针对这桩“枫林路青年投毒案”,我们所被给予的阐释空间似乎只限于“生活琐事”这个官方说法了,杨德昌的深度怕是望尘莫及了。但是,杨德昌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似乎给出了点拨,那个喜欢拿相机拍别人后脑勺的小孩说,“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给你看。”

   不光我们自身,每个事件也都有易被忽视的后脑勺,而我们总是匆匆瞥个正脸就妄下论断。大多数人唯法律马首是瞻,或用道德约束自己绑架他人,甚至不用看正脸就可以站对行列。虽然,警方宣称投毒嫌疑人林某已经认罪,但那并不代表就可任意对之全盘否定。黄洋的不幸不该只换来对逝去生命的惋惜和对投毒者的义愤。这桩悲剧的又一重悲剧性在于,有很多林某的同学,之前的室友表示,根本不愿意相信投毒害人真的是他会做出来的事情。

   这只是投毒案露出的一点点后脑勺,期待看到更多。当初是郭美美把红十字会的后脑勺带入公众的视野,使得我们现在更加理性地对雅安灾区进行救援。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后脑勺。


相关热词搜索:还是 要看 后脑勺

上一篇:有一天,克尔凯廓尔会完全进入中国
下一篇:日本:“再生还是衰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