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中交通力IPO“二进宫” 持续盈利能力遭质疑
2013-01-28 22:09:00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中国网7月9日讯继2011年5月首次上会被否后,中交通力近日再次进入证监会IPO申报企业信息表。此次,中交通力将保荐商由西南证券更换为中信证券,目前审核状态为"初审中"。中交通力设立于2000年9月28日,前身为中交...

        中国网7月9日讯 继2011年5月首次上会被否后,中交通力近日再次进入证监会IPO申报企业信息表。此次,中交通力将保荐商由西南证券更换为中信证券,目前审核状态为"初审中"。

        中交通力设立于2000年9月28日,前身为中交通力公路

        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主营包括公路行业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公路运营维护等三大业务。

        实际上,除上述三项业务,中交通力还有另一项收入来源BT业务模式下垫资带来的投资收益,但这项收入来源恰恰是中交通力2011年折戟IPO的原因所在。

        中交通力时隔一年再谋上市,此前问题是否解决关乎成败。数据显示,中交通力四项收入来源的持续盈利能力均存隐忧,且七家机构低价突击入股,存在利益输送嫌疑,这些都将影响公司的IPO进展。

        持续盈利能力遭疑:四项业务收入均存隐忧

        2011年5月6日,证监会否决了中交通力的A股上市申请。证监会认为,中交通力"尚处于BT业务开展初期,业务的持续承接和长期应收款回收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2010年,中交通力累计承接了6个BT建设项目,总金额合计17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3个、已开工项目2个、待开工项目1个。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中交通力的长期应收款分别为0.52亿元、3.41亿元、5.1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31%、27.65%、35.26%,金额和占比都逐年大幅增加。

        实际上,BT业务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中交通力曾对BT模式这样介绍:"自己先垫钱,干完修好以后,交给国家,国家按两年三年给你返钱",这种模式对资金要求很大。

        BT业务不仅导致回款风险,还使得中交通力经营性现金流变得紧张。据其首次上会招股书显示,2010年,中交通力为此产生的经营净支出为1.37亿元,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226.58万元。如果中交通力不能有效筹集资金,将对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除BT业务存在经营风险之外,中交通力还面临"好通一级路"经营收费权被取消的风险,而该项业务正为其贡献着三成的净利润。

        中交通力首次上会招股书显示,2008年至2010年,来自该项业务的收入分别为6218.82万元、7047.74万元、8108.31万元,收费收入逐年增长。尽管该项收入占公司收入总额比例不高,但其对主营业务毛利的平均贡献率达28.52%,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率达33.61%,显示出了毛利率高、盈利能力强的优势。

        然而,这个被中交通力称为"盈利能力最强、收入增长最为稳定"的业务却正遭遇来自"过路费"取消的危机。

        2011年6月10日,距离中交通力初次IPO被否仅1个月时间,交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收费公路违规及不合理收费专项清理工作。2011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各有关方面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虽然国家尚无明确取消一级公路经营收费权的政策,但分析认为,从长远来看,逐步取消一级公路经营收费权是大势所趋。

相关热词搜索:交通 二进宫 持续

上一篇:招行终止收购西藏信托内幕:煮熟的鸭子终于飞了
下一篇:主营业务无独立专利 光维通信IPO遭质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