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以身垂范自巍巍:于来山发表读《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2013-09-25 18:13:36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2013年酷热的夏天,“火炉”长沙的空气里似乎都飘荡着焦晕的味道。捧读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宛如股股清泉沁人肺腑;细细咀嚼一页页平实质朴洗尽铅华的文字,镕基同志睿智为民、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忧国忧民的影像仿佛时时就会从字里行

  于来山

  2013年酷热的夏天,“火炉”长沙的空气里似乎都飘荡着焦晕的味道。捧读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宛如股股清泉沁人肺腑;细细咀嚼一页页平实质朴洗尽铅华的文字,镕基同志睿智为民、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忧国忧民的影像仿佛时时就会从字里行间走出,历历如在眼前。

  《实录》收录了镕基同志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并配有83幅珍贵照片和9幅手迹影印件,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镕基同志刚到上海工作时,上海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尴尬。深圳、珠海、广东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率先腾飞,而上海则相对滞后:财政多年滑坡、物价上涨、食品供应紧张、企业工厂设备老化、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进入晚年的老头,老态龙钟,精疲力竭”。

  改变当时上海发展滞后的现状,实现上海腾飞,对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先后担任党政一把手的镕基同志,堪称筚路蓝缕。

  就在这几年里,上海力挽颓势,迎头赶上,并进而“打到外线去,挺进大别山”,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最终实现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上海发展变化的这一风雨行程。

  上海的这一发展变化,首先应归功于中央的正确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齐心协力与上海人民的发奋图强。但作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之一,镕基同志居功厥伟。

  《实录》让人怦然心动的,不仅是镕基同志力挽颓势,谋划上海复兴的政治家的睿智,努力奋斗、筚路蓝缕的艰辛;更在于镕基同志心系百姓、与人民忧患与共的情怀,忠于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肝胆,疾恶如仇、力治时弊、敢于担当的人格特征和以身垂范、廉洁自律的风范。

  品读《实录》,如沐清风。

  “看到人民群众疾苦的时候,看到我们的事情办得这样慢吞吞……我的心里就发急……所以,我把自己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我没有别的目的,我只是要为上海人民服务好”

  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执政的首要位置,他特别注重抓“菜篮子”、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市民住房等几件实事。《实录》中关于老百姓的食、住、行及物价等有关民生问题,占有极大的比重。

  镕基同志到上海工作前,曾两次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李瑞环同志请教,把解决市民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增强人民的信心。他认为唯其如此,才能取信于民,凝聚民心。因为一个连“菜篮子”问题也解决不了的政府,如何给人民以希望?有一次,日本记者采访他,问“市长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镕基同志回答说: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搞好,社会服务业没搞好,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我又一时无法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感到最遗憾的。民本情怀,跃然纸上。

  多给人民办实事,多给人民以实惠,凝聚人心,迎难而上,彰显出镕基同志的“民贵信念”。情系人民,关心人民疾苦,几乎成为镕基同志内心的一个绝对命令,内化为镕基同志的人格构成。

相关热词搜索:朱镕基 上海讲话实录 自巍巍

上一篇:珠宝加盟首选金利福珠宝 传播中华福文化赢未来
下一篇:第一口奶乱象:高收益低风险致医院商家形成利益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