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干旱阴影下的南华野生菌王国
2013-05-28 09:43:48   来源:智闻网   评论:0 点击:

我的目标是一年收入一百万。南华县小岔河村的周开富憨憨笑道。 彝族人周开富是当地的野生菌收购商之一,这个食材去年因《舌尖上的中国》而名声大噪,现在已成为南华县培育的支柱产业。 南华县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所辖,地处滇中高原西部,距省会昆明197公里。小岔河村是彝

   “我的目标是一年收入一百万。”南华县小岔河村的周开富憨憨笑道。

   彝族人周开富是当地的野生菌收购商之一,这个食材去年因《舌尖上的中国》而名声大噪,现在已成为南华县培育的支柱产业。

   南华县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所辖,地处滇中高原西部,距省会昆明197公里。小岔河村是彝族人口聚居最密集的自然村落,全村总共50来户人家,都是彝族,在这个森林覆盖率达72%、依靠简单农业为生的地方,因当地特殊的纬度、气候、土壤条件造就了“野生菌王国”。

   至2008年,南华县野生菌主产区农户的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至70%,最高的达80%。周开富正是其中的首富。

   周开富的“百万年薪”梦

   周开富今年38岁,他的年收入是这样购成的:野生菌收购10多万,农家乐30多万,入股野生菌加工厂10多万,红木加工厂20多万。

   周22岁时开始与野生菌打交道,当时父母早逝的他还一贫如洗。早在1986年左右,当地的野生菌特别是松茸已经受到日本商家的青睐。

   “当时的野生菌收购商发现市场潜力大,开始承包土地。”南华县林业产业办公室主任自正权说,由于初期乱采乱摘现象严重,全县大面积推开“封山育菌”,到2012年,全县封山育菌面积已达到180万亩。

   周开富一开始是零星地从承包户手中收购野菌,在好收成时能收1万多斤,收入万把块钱左右。

   2007年,周开富和他姐姐到南华县城租下店面,开始集中收购,然后卖给当地野菌加工企业及外地收购商,五个月下来竟收入了10万左右。

   如今的他已然成为精明的野生菌专家,看一眼就知道菌子的质量。

   随后,在当地旅游产业刚起步时,周开富贷款办起了农家乐,每年7、8月份菌子盛产的季节,旅客如云。

   在他店里,“旺季一天最多可以摆八九十桌,中午十一点开始一直到晚上都有人来,淡季最少的时候一天也有20桌”。

   野生菌餐每桌的利润在六十块左右,按一天平均30多桌计算,这一业务每年就带给周开富30多万收入。

   此外,周在朋友的野生菌加工厂里占有一些股份,自己两年前办了木材加工厂,这两项年收入至少三十多万。

   这样,周开富离他的“百万年薪”越来越近。

   风险与艰难

   尽管是老资历的收购商,周开富很大程度上也得“靠天吃饭”。

   大多数野生菌长在泥土里,无法人工培育,而当地山体的面积太大也没有办法灌溉,因此,在南华,不同山头不同菌农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

   这几年南华最火的松茸,便宜时两三百元一斤,贵的时候1000多元一斤,“有时候菌子一天两三个价,也会亏损,有时候订单量一卡,新鲜菌子就会很快折价。”周说。

   受云南这些年干旱的影响,南华野生菌近几年有不同程度减产,产量最高是在2007年,年产5824吨,而2010年、2011年则只有3000多吨。

   “干旱时不长菌,价格再高也没货,雨水一来吧,遍地都是,但价格又下降。”自正权说。

   今年小岔河村就遇到这样的风险。按照正常年份,4中上旬当地开始进入雨季,但今年4月底记者在当地时都还无雨。

   当地4家“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之一的宏怡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的一位副总告诉记者,货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能收二十多吨,而一旦菌子超过这个量,无法进冷库,新鲜菌子肯定要降价。

   但去年干旱货少的时候,他们又很难,“如果一个库收货低于一两吨,今天就算白做,要是没货进来,工人也会跑到其他厂子”。

   但市场总体还是好的。上述副总说,菌子的价格要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但“国内市场也正在起来”。

   而在自正权看来,整个南华野生菌产业的发展中,很大一块困难在于国家支持政策比较少。

   以补贴为例,现在“封山育林”补贴,五年总共50-70元/亩,一个管护人员管2000多亩的山,一个月只有500块钱,全脱产连生活费都不够,“至少应保障五万一年”。现在整个南华,出菌子的山大概有200万亩,管护人员有300多名。

   如今,南华县已经将野生菌产业纳入“十一五”、“十二”发展规划,出台《加快野生菌产业发展的意见》,总体思路是扶持龙头企业。

   自正权说,省上也在鼓励当地野生菌的精深加工产业,“用地、水电方面将给予优惠”。


相关热词搜索:南华 干旱 阴影

上一篇:安徽“不缺钱” 放权促民营经济
下一篇:山西煤炭线上交易很拧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