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正文

ST宏盛挟壳自重 退市制度亟待完善
2013-06-21 09:33:03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邹惠康 ST宏盛此前蹊跷宣布重组终止,股票复牌后连续11个一字跌停,与公司有关的各种传闻相继出现,公司一时之间成为关注焦点。 6月14日,ST宏盛公告称,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为保证广大投资者更全面了解公司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原因以及相关情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邹惠康

   ST宏盛此前蹊跷宣布重组终止,股票复牌后连续11个一字跌停,与公司有关的各种传闻相继出现,公司一时之间成为关注焦点。

   6月14日,ST宏盛公告称,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为保证广大投资者更全面了解公司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公司将召开说明会,并同步进行网络视频直播。

   上交所推出的说明会新机制,本身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它能够给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或质疑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方提供一个直接面对公众问询,并最大化提高公开透明程度的平台。不过,回看事件主角ST宏盛在说明会现场的表现,其傲慢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显然无法打消媒体以及投资者对它的质疑,甚至带来了更多的疑团。

   内幕交易仍然存疑

   ST宏盛5月22日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然而就在4月16日,ST宏盛公告证实董事长、董秘和监事辞职,4月23日公司公告称第二大股东、战略投资者张金成减持。三名高管的集体辞职,以及战略投资者的减持全都发生在公司重组期间。因此,媒体和投资者推测公司股东套现是否存在内幕交易以及公司高管的异常离职与资产重组失败是否存在关系是情理之中的。

   ST宏盛董事长代表鲁智勇在说明会中予以了否认,他表示,减持的时间节点和众高管的离职都是“刚好发生”,与重组失败、股价暴跌都不存在必然联系,不应该从结果逆推得出内幕交易之类的结论。

   其实资本市场中,“精准减持”或者高管特殊时间段“因个人原因辞职”的案例一直屡见不鲜,但因此而受罚的情况并不多见。或许正是缺乏前车之鉴,才使得这些善于踩时间点的人,讲出此番逻辑时如此自信。如果是换成当事人来举证说明自己没有内幕交易,更能让投资者心安。

   ST宏盛挟壳自重

   关于资产重组失败的原因,山西天然气直指ST宏盛在重组框架协议之外索要利益安排(借壳费以及转赠股权给指定第三方)是主因。

   对此,鲁智勇在说明会上表示,公司考虑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他还称这些诉求只是“谈一谈”,商业谈判而已,是公司相关个人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公司层面的要求,也不是重组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

   这一回答等于间接承认了ST宏盛索要借壳费的事实。公司相关个人参与谈判,所代表的必定是公司层面,又何以用“公司相关个人”来开脱?即便真的是“公司相关个人”所为,那么这种行为是否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过,对于这些问题,公司似乎也不以为然,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样体现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ST宏盛股价的11个一字跌停让许多在高价买入的机构投资者深陷其中。说明会当日,有机构投资者质问ST宏盛如何对他们交代,公司的回应是“不知为什么他们买了那么多”,并质疑机构投资者在风险控制上是否做到位。

   投资者购买公司股份是对公司的信任,保护投资者是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然而,现在ST宏盛却将一切责任推给投资者。市场的盲目炒作自然有不当之处,但ST宏盛如此“粗暴”,不知之前趋之若鹜的机构们作何感想。

   市场呼吁完善退市制度

   事实上,ST宏盛早就是一家壳公司,其于2010年险些退市。在IPO暂停近1年的情况下,很多企业纷纷转向借壳上市,壳资源价值也因此连续走高。或许,ST宏盛正是自恃壳资源的高价值而抱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排队借壳的公司何其多,无法和这个公司重组就等下一个。这不禁让市场人士再次将目光投向新股发行改革的退市制度。

   对此,深圳东方港湾投资公司董事长但斌也在微博上表示,不反对新股发行,但问题是退市的标准能否更严格一点,取消ST,符合退市标准即刻退市,不用怜悯,应该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垃圾股、造假股和问题股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亦认为,由于IPO暂停造成的壳资源升值似乎正在变成诸如ST宏盛这样的濒临退市公司的一层“保护壳”,监管层应该完善和强化退市制度,在注册制无法代替发审制的情况下,对已经失去上市资格的公司予以坚决清退。


相关热词搜索:宏盛 自重 退市

上一篇:北大荒澄清公告起波澜 贵州百灵回应舆情获赞
下一篇:森马服饰收购被指不划算 董秘称看重成长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