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报道 > 正文

画地为牢:贵州煤炭整合陷卖矿怪圈
2013-02-23 18:08:08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1000余家仅保留100家二轮淘汰标准升级 抢食黔煤蛋糕现多家A股公司身影 对于政府而言,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旨在提高煤矿整体安全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对于企业而言,则是一次重新切分煤炭资源蛋糕的大好机会。正是由于贵州的整合相对更加开放,不少上市公司也盯上了贵

  1000余家仅保留100家二轮淘汰标准升级

  抢食黔煤“蛋糕”现多家A股公司身影

  对于政府而言,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旨在提高煤矿整体安全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对于企业而言,则是一次重新切分煤炭资源蛋糕的大好机会。正是由于贵州的整合相对更加开放,不少上市公司也“盯上”了贵州的煤炭资源。

  根据整合文件要求,2013年3月31日前需完成兼并重组主体资格申报。在此之前,有意借此次重组机会涉足贵州煤炭产业的上市公司已经展开了“攻势”。

  成城股份(600247)几乎是“踩着点”介入了整合。成城股份2月2日公告重组方案,拟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45亿元,收购贵州盛鑫矿业100%股权。据六盘水市能源局有关官员介绍,盛鑫矿业已经满足成为贵州煤炭资源整合主体的条件。有了盛鑫矿业这个平台,成城股份在完成对丫口、群力等9个煤矿收购和技改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对其他贵州省内的煤矿进行整合。

  成城股份表示,煤炭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在贵州省战略布局,并以本次收购为基础,通过控股、收购兼并等方式积极进行煤炭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储量和生产规模。

  最早嗅到重组机遇进入贵州的上市公司当属粤宏远。早在2009年,粤宏远与广东省地质矿产公司、广州粤地矿业有限公司以7480万元的价格联合收购了贵州威宁县结里煤焦有限公司100%股权。其中,公司出资4488万元,占60%的股份。2012年3月21日,公司又从广州粤地矿业有限公司处收购了其持有的结里煤焦20%股权,公司持有结里煤焦公司的股权比例将由原来的60%上升至80%。结里煤焦公司旗下拥有核桃坪煤矿,该矿煤种为主焦煤。此外,粤宏远2010年还以4795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张金火、柳国明持有的威宁县煤炭沟煤矿70%股权。

  新湖中宝(600208)则在2012年6月份收购了贵州省纳雍县沙子岭煤矿探矿权和旧院煤矿的探矿权,交易资金总额为6.4亿元。天伦置业(000711)也通过收购介入贵州煤炭资源整合。而据知情人士介绍,最近公告收购美国煤矿的国创能源(600145)此前从重庆迁入贵州,也意在谋取煤炭资源。

  贵州本地的上市公司更是成为此次整合的主力。不仅盘江股份(600395)、赤天化(600227)、黔源电力(002039)等相关能源企业积极介入,中天城投(000540)等“圈外”公司也在筹谋。公司2011年就表示,拟与关联公司贵州联和能源清洁燃料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负责对贵州省范围内煤炭生产企业、所涉矿区的并购、重组、整合、勘探、开采、深加工等。此后,公司又通过信托计划融资3亿元,用于加码贵州煤矿整合。

  背靠盘江集团这位贵州煤炭行业的“老大”,盘江股份不仅要在整合中获取更多的资源,还期望获得更多衍生的商机。公司2011年设立贵州盘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正式进军矿山机械领域。业内人士表示,贵州煤炭资源整合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而目前贵州还存在大量30万吨以下的小矿,机械化程度低,在此次整合中,机械化将是煤矿技改的重点。

  据贵州省能源局人士透露,盘江集团正是贵州省将要扶植的5000万吨级煤矿集团。盘江集团已确定为盘江矿区的开发主体,该矿区发展方向为煤-焦化-火电-煤化工,即以开发炼焦用煤、发展焦化(及其下游化工产品)为主,炼焦煤的洗混煤供盘县电厂,南部的贫煤和无烟煤供盘南电厂并适度发展煤化工。

  小矿挣扎苦寻接盘方

  受煤炭赋存条件限制,贵州大型煤矿不多,即便是湘能集团等国有企业,旗下的煤矿也多是年产30万吨级别的小矿。而很多在此次整合中急于出售的煤矿则都不足30万吨。

  准入门槛的提高给不少小矿主带来压力。为了保住煤矿,一些小矿主开始“抱团取暖”,往往是几个小矿主共同以自己的煤矿出资成立一家煤矿集团,目标在于达到规定的产能要求。据知情人士介绍,一些煤矿集团只是形式上存在,实际上各个小矿仍然“各自为政”,生产、销售、财务核算都是分开的,“只是戴了一顶统一的帽子”。

  六盘水能源局有关人士表示,短期来看,这种现象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根据政府文件,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符合规定的,整合兼并后的煤矿应该明晰股权关系,销售也应该由集团公司统一进行。

  对于更多15万吨以下的煤矿而言,即便是委身煤矿集团,也难逃被关停的命运。根据规定,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以下的各类煤矿,相邻两个及以上矿井纳入兼并重组范围;周边无相邻矿井、不具备兼并重组条件的煤矿,而其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能满足30万吨/年及以上技改规模的,则将进行技改;而不具备整合条件又不具备技改扩能条件的15万吨/年以下煤矿,将被逐步淘汰。

  尽管整合文件只规定要淘汰15万吨以下的矿井,但经历了上一轮整合的矿主们心里非常清楚,下一步的要求一定是在30万吨以上。“上一轮整合淘汰了9万吨的小矿,这次是15万吨,接下来肯定就是30万吨了,还不如一次到位。”水城一位矿主表示,自己手中的四个煤矿是上一次整合中几个小矿合并而来的,正在进行30万吨的技改,但都预留了扩产到45万吨的空间。

  此外,即便是已经整合完毕,不少小煤矿主在技改和整合费用的“高压”下也选择了知难而退。贵定21家小煤矿整合成的煤炭集团就在寻找接盘方。这21个煤矿中,原有的8个煤矿9万吨小矿将整合为4个30万吨/年矿井,其余13个原有产能合计为114万吨的煤矿将整合为9个年产30万吨矿井,共形成390万吨产能。但由于后续扩产和技改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该煤矿集团的控制人希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来继续进行后续的技改和整合。

  第二轮整合进行时

  2013年春节假期刚结束,贵州省六盘水市能源局煤炭科的杨科长就开始忙着了解辖区内各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进展情况。中国证券报记者见到杨科长时,他刚同各县的分管负责人通完电话。“省里文件要求3月31日前上报方案,我们现在推进得比较顺利,应该能按时完成。”

  贵州省煤炭产业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极重的地位。据煤炭行业专家介绍,我国煤炭南北分布极不均衡,贵州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的集中地,煤炭煤种齐全且相对比较集中,煤质较好,中低硫煤保有储量占总保有储量的72%以上,是西南最大的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用煤基地。

  “2005年左右,贵州已经进行了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当年贵州就关闭了300多家煤炭企业,很多小矿被兼并,矿井平均规模明显提高。”六盘水国土资源局一位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贵州省拥有煤炭资源储量大约500亿吨,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但该省煤矿企业呈现“多、小、散”的状况,生产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资料显示,2009年末,贵州全省煤矿总数为1738处,总产能29347万吨/年,平均单个矿井生产能力16.9万吨/年。一位煤矿企业主表示,去年底以来贵州连续发生的矿难,让主管部门意识到整合的步伐必须加快。

  根据此次整合方案,到2015年,贵州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2个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矿企业(集团),10个年生产能力500万吨级煤矿企业(集团)。毕节市、六盘水市煤矿企业(集团)年生产能力将不低于200万吨,其余市(州)煤矿企业(集团)年生产能力不低于150万吨。

  贵州省能源局煤炭处兰海平处长表示:“与山西、河南等省份国进民退的方式不同,我们贵州省没有体制资格方面的限制,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的企业,只要符合开采规模等标准,都可以作为整合主体进行上报和审核。”

  “画地为牢”症结待解

  经过长期的梳理和规划,贵州省煤炭资源整合已经走入制度轨道,在这个过程中,省能源局煤炭处兰海平处长直言:“最大的困难来自于煤矿整合过程中复杂的股权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纠葛。现在煤矿的价值越来越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矿权纠纷也随之增多。”

  在贵州已经从事5年煤炭贸易的罗先生也表示不看好此次整合。据他介绍,目前贵州煤矿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实际价值,很多煤矿收购后并不能马上产出效益,往往还需要数亿元的技改投入。

  据一位在毕节地区投资的矿主介绍,目前贵州参与整合的多数属于跑马圈地、抢占资源的企业和集团。经过近几年资源价格的上涨,矿权往往在投资人中几经转手,一个小煤矿的转让价少则几千万,多则几十亿元。由于贵州省暂停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申请,这使得许多矿权转让处于无序的状态,一矿多卖、转让协议约定不清等原因引发的诉讼争议屡有发生。

  政策的不连贯也是令投资人望而却步一大原因。“很多矿井从上一轮重组后刚完成技改,就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整合,之前投入的钱还没有收回来,又面临新的扩产要求。”一位煤矿主对政府不断的提高准入门槛感到不解。

  也有煤矿主认为,自然资源的条件决定煤矿开发利用的方式,核定产能的依据是由实际的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情况决定的,不应片面追求井型和数量。该人士表示,根据省内外专家的多次考察,贵州省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遵义东部贫困县及黔西南州龙山煤系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煤层薄,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且断层多,无论是9万吨还是15万吨的矿井,都不具备机械化大规模开采的基本条件,也不具备再次整合的基础。

  不仅如此,罗先生认为贵州对煤炭销售的限制性政策也让投资后的盈利充满不确定性。2011年,贵州省对省内煤炭企业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内按“从价计征”原则,对原煤按销售价格的10%征收;出省原煤、洗混煤实施二次征收,每吨200元。该政策由于国家发改委清理整顿涉煤基金和收费项目于2012年1月1日终止。但据罗先生介绍,省里的收费取消后,地方的收费却并没有取消,特别是在电煤紧张的时候,“煤炭销售不能出当地,煤矿还会被下达电煤销售任务,不管是什么煤种,主焦煤也被当作电煤按两三百块一吨的价格卖到电厂。”

  在2012年煤炭需求下滑后,贵州省已经很难消化大量的煤炭供应,但煤炭企业发现,即使出省也很难卖出理想的价格。“广西以前是贵州煤炭的需求大户,广西的用煤企业常常到贵州来跑关系要煤,但价格调节基金把价格抬得太高,很多企业都接受不了。2012年以后,广西开始大量使用进口煤,价格虽然降下来了,但我们的市场已经被进口煤抢占了。”

  在山西等煤炭大省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后,有“西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眼下正展开轰轰烈烈的第二轮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贵州省政府2012年12月下发的《贵州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试行)》提出,到2015年,贵州基本淘汰15万吨/年以下煤矿;煤矿企业(集团)控制在100个以内,矿井调整到1000处左右。随着这份文件的出台,已经多次修改的贵州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基本成型。

  时下的贵州,大量小煤矿待价而沽。一边是众煤矿主拿着项目计划书寻找投资方,另一边则是省内外企业蜂拥前来寻求合适的收购项目,二者之间还穿梭着不少忙碌的“掮客”。

  煤炭资源整合,让贵州的煤矿交易分外活跃,而来此寻矿的投资者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

  贵州省绝大部分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煤层薄,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且断层多,多不具备机械化大规模开采的基本条件。图为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煤炭采区的采煤工人。

  门槛遭遇现实

  “手里两个煤矿,如果按照现有的速度再继续往下投,我们还得找几个亿丢进去。”贵阳一家公司负责煤炭投资的刘先生一筹莫展。刘先生所在的企业并非一直做煤矿开发,而是几年前看到“黑金效应”后跟进吃下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的两家煤矿,没想到后续资金缺口不断增加,眼看原来的主营产业也被拖累到危险边缘。

  近年来,贵州省针对中小型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经过先后几次整合,目前的要求是必须至少达到年产150万吨的标准,才能取得煤矿开采的六个相关证照。

  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煤炭开采企业门槛不断提高,让中小型煤矿矿主陷入漫长的整合谈判过程中,祈求抱团“跳龙门”;另一方面,手中的煤矿要达到各项要求,必须不断地追加投资进行前期建设。腹背受敌的煤矿持有者,抱团成立能源公司的同时,开始寻求外来资本的注入,目的是寻求资金输血。

  2012年,随着煤炭价格走低,寻求支持的路径开始模糊起来,资金和项目的博弈随处可见。一些产量较小的中小型煤矿频频易手,政府也随即叫停了对实体经济毫无益处的私下转让行为。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贵州省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报送材料达到年产量200万吨(六盘水市和毕节市)、150万吨(其他地区)门槛的煤炭生产企业共有3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抱团形成的产量。这背后外来资本的资金支持显而易见,但外来资本大多打着另外的算盘,真正想开采的并不算多,想圈地造概念的却不少。

  贵州最新煤改方案提出,到2013年底,兼并重组后,形成1个年产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旗舰集团,2个年产3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3个年产1000万吨级以上,10个年产500万吨级以上的企业集团,使年产500万吨级以上的企业集团控股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60%以上;到2015年,全省产能要达到3亿吨、原煤产量2.5亿吨。

  根据相关统计,2012年贵州原煤产量超过1.8亿吨已无悬念,有望成为仅次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的全国第四位产煤大省。煤炭已成为贵州的第一支柱产业。

  刘先生所在企业持有的两家煤矿通过整合,已经达到了贵州省对煤矿所在地区的200万吨产量要求。但达到门槛,仅仅是生存暂时无虞,并购整合后新公司的管理运营以及资金需求问题仍在困扰着他的企业。

  据新华社报道,贵州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兼并重组的主体,煤矿企业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在贵州省内工商部门注册的煤矿企业(集团),优先支持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成为兼并重组主体。2013年3月底前,要完成兼并重组主体的资格申报。

  贵州省煤炭资源整合,不仅代表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企业开发资金压力将会增大。于是,上市融资成为了摆在贵州煤企面前的一道必选题。由贵州省国资控股的水矿股份已经提出了2013年上市的目标,云南、湖南等外省资本控制下的煤企也表达了上市的诉求。

  本土煤企欲年内上市

  “年底前进行IPO申报,2013年完成首次发行上市”,这是贵州水矿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举行揭牌仪式时的资本设想。

  水矿股份是一家有着贵州国资背景的本地企业,通过由水矿集团重组改制,并引入10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创立的大型煤炭企业,拟以动力煤、化工用煤和新型煤化工为主业。资料显示,水矿股份现有生产矿井9对,在建矿井6对,拟建矿井9对,生产矿井核定生产为1151万吨/年,在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125万吨/年,拟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650万吨/年。按照规划,水矿股份预计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到“十三五”末原煤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作为资质颇为优良的上市后备成员,水矿股份引来了许多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包括已上市企业。2012年5月,东华科技(002140)发布公告称,计划以1.06亿元作为对水城矿业的增资出资额,持股比例约为0.83%。此外,建设银行(601939)也持有水城矿业0.28%股权。

  对于参股水矿的目的,东华科技直言:“水城矿业自2009年起,便筹划并正在实施重组改制上市的相关工作,拟在本次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完成后,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上市。若上市获准通过,将进一步推动水城矿业业务发展,持续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公司(东华科技)也将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湘企打造“黑金”上市梦

  一家湖南煤炭企业,通过在贵州省整合煤炭资源,意欲打造一家独立上市的企业。“黑金时代是于2009年6月发起设立的以上市为目的的股份公司”,在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该公司如此直白地介绍着这家子公司,并表示“公司(黑金时代)已列为全省重点上市企业后备库名单,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将于2013年上半年上市。”

  虽然在IPO发行处于“冰封期”的背景下,黑金时代是否能够如愿在上半年上市尚未可知,不过至少可以说,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黑金时代是一个“借鸡生蛋”的典型例子。

  黑金时代的主业为原煤生产,其定位为湘煤集团旗下煤炭资产上市平台,发起股东包括湘煤集团、国电益阳公司、大唐集团、湘江产业投资、涟钢集团、湖南发展(000722)集团、兴湘投资。黑金时代成立与湘煤集团的业务定位不无关系。湘煤2006年成立肇始,即被赋予“全省能源保障主平台”的职责,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湘煤集团备受重视背后的逻辑是,湖南省缺煤少电,无油无气,能源困局一直艰难求解。湘煤集团将资源搜寻的目光首先锁定离湖南最近、煤炭资源丰富的贵州。

  2011年底,华银电力(600744)利用增资,将所持贵州湘能实业21.67%股权,换成黑金时代9583万股,持股5.08%。之所以黑金时代能够吸引上市公司的青睐,主要是由于自身海量煤炭资源。据湘煤集团宣传部长姚仲秋介绍,目前集团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新疆等地,其中湖南4亿-5亿吨,贵州6亿吨。“2009至2011年,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股权收购等方式,先后将南阳矿业等8个原煤公司26.66亿元资产注入黑金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画地为牢 贵州 煤炭

上一篇:保险进入微时代 泰康电子化投保率达93%
下一篇:丰田:计划明年生产950万辆汽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