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遭PE逼宫剥离非主业资产 渠道困局被揭开
2013-01-26 14:24:21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本报记者刘兴龙2005年以来我国儿童用品营业收入增长情况面对贝因美(20.76,-0.04,-0.19%)股价的低迷,其PE股东再也坐不住了,向公司提交议案要求剥离非主业资产。议案虽然尚需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但已得...

        贝因美虽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童奶粉企业之一,不过婴童用品业务年营业额不足1亿元,远远落后于国内主要龙头企业。究其原因,我国婴童用品市场已经走向了"终端为王"的时代。作为一种具有时间价值的快速消费品,不能进入零售渠道,不仅品牌无法树立,企业的资金也会沉淀在库存里,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贝因美原董事长谢宏曾提出打造婴童全产业链的设想,将"具有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孕婴童产业综合运营商"作为战略目标。一位长期从事婴童用品产业的人士指出,在全世界来看,几乎没有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成功案例,婴儿奶粉、米粉属于食品,玩具、服装属于消费品,这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重要的是,这两大类产品都需要完善的销售终端支持,而由于属性不同,二者的销售系统又很难整合。

        从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尽管贝因美一再强调积极拓展新销售渠道,不过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非食品类业务仍然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2010年贝因美非食品类业务收入2.61亿元,2011年下降至2.12亿元,2012年上半年只有9023.70万元,同比减少10.67%。

        "终端为王"的时代

        婴童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0岁-12岁的婴童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2万亿元。并且,近几年婴童市场仍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15年婴童市场可能会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龙年生育高峰给国内婴童用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众多品牌蜂拥而至使得终端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产出大、销量稳定的商超系统对于本土品牌有着巨大的诱惑,但竞争形势也最为严峻。一个卖场往往有多个品牌同时竞争,终端资源稀缺,人力促销投入大。此外,在一些大型卖场,品牌不仅要承担各种费用,还要承担账期内未完成销售任务被清场的风险。

        除此以外,电商平台、特许连锁、DM(目录销售)等多种销售形式,也成为了婴童用品厂家的选择。可以说,在"终端为王"的时代,渠道建设几乎给婴童用品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红孩子曾是国内最大的婴童用品企业,从2004年开始,凭借DM(目录销售)直销母婴用品的模式,该公司业务快速发展,产品线一度扩张至化妆品、食品等家庭消费品。2008年时,红孩子的营业收入高达10亿元,与京东商城[微博]、当当网[微博]相当。不过,此后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简单的目录销售已经难以跟上婴童用品行业的脚步,红孩子发展陷入停滞。2012年,红孩子预计营业收入为10亿-10.5亿元,而京东商城2011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09亿元。

        经过历时近四年的转型,2012年红孩子的互联网销售额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约80%,不过依然难以摆脱增长迟缓的困境。2012年9月25日,苏宁易购[微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6600万美元全资收购红孩子,这家曾经风光一时的婴童用品企业,以投身渠道巨头的方式实现了新生。

        作为竞争对手的爱婴室也曾经是以目录销售起家,不过当红孩子商业模式遭遇互联网冲击时,爱婴室已经着手将业务重心转向网络和线下门店。如今,爱婴室销售渠道包括了直营门店、B2C网上销售、目录销售等,在全国开设了80多家直营店,并在今年进入了A股IPO储备企业名单。

        在市场前景广阔的背景下,贝因美退出母婴用品市场看似难以理解,不过,如果企业规模和管理能力无法支撑多元化,及时退出盈利能力不足的非主营业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中投顾问研究员表示,尽管国内婴童用品市场需求旺盛,但是随着诸多专业品牌的出现和扩张,贝因美剥离婴童用品业务可以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贝因美 逼宫 剥离

上一篇:恒泰艾普财务风险加大 九成出货难换现金流
下一篇:匹克、李宁关店潮起 疯狂扩张导致"营养不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