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制 > 正文

聚焦:茅台抢注“国酒”商标背后
2013-01-06 11:14:08   来源:智闻网   评论:0 点击:

  ‘国酒’商标事件,再次将茅台推向了舆论的高峰。目前,越来越多的酒企加入了‘声讨’茅台的阵营。即便是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公开为茅台‘讨说法’,也没能改...
  ‘国酒’商标事件,再次将茅台推向了舆论的高峰。目前,越来越多的酒企加入了‘声讨’茅台的阵营。即便是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公开为茅台‘讨说法’,也没能改变其备受质疑的境遇。而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内忧
  
  贵州茅台(以下简称:“茅台”)对“国酒”商标可谓觊觎已久。
  
  资料显示,自2001年至2010年,茅台曾有过9次“国酒茅台”的商标注册申请记录。不同的是,这一次,7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宣布茅台通过了初审。
  
  “之前被否,是因为不合法,如今却通过初审,难免另有隐情。”诸多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述了质疑的缘由。
  
  被质疑的另外一面,是茅台的真实意图。现实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茅台是在做事件营销。当然,在食品行业,相似的营销事件也不乏先例。
  
  据食品行业的营销专家冯启介绍,当年,为了达到营销目的,酒企张裕策划了一起事件营销。张裕先放出欲申请“解百纳”的诱饵,等待其余酒企“上钩”。很快,长城加入争夺商标的行列,引发了业界大规模的质疑、声讨。待长城觉得自己的行为恰好为张裕做了“嫁衣”并想退出之时,张裕高调公布,“解百纳”商标已然获批。
  
  显然,张裕拿着已经获批的“解百纳”商标跟行业、跟消费者玩了一把,达到了很好的宣传造势目的。而如今的茅台,究竟处在什么阶段,无人知晓。
  
  “其实很多事情沉默和抗争都不是恰当手法,需要权衡利弊,不然就跌进对方品牌塑造的流程里去了。”冯启说。
  
  他还介绍说,按照茅台的套路,第一轮是行业造势,第二轮是学术纷争,第三轮是公益启动,第四轮则水到渠成。“这是行业运作的基本套路,这样的事儿,都有品牌公司操盘的。”
  
  当然,对茅台的真实目的,业界也有不同观点。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就认为,这只是茅台长期以来注册“国酒”商标过程的一个延续。有了这个商标,茅台涉嫌虚假宣传之说便不攻自破,也为未来产品提价找到更好的理由。
  
  质疑声此起彼伏的同时,茅台的“2012半年度报告”出炉。
  
  “茅台的中报披露后,股价大跌,当天盘中一度下跌6.48%。这说明其上半年的业绩,并没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一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新金融记者说。
  
  据半年报披露,二季度末,该公司的预收账款金额降至40.5亿元,较年初减少了30亿元。当然,半年报也细数了目前茅台在业务上主要面临的六大困难。
  
  而这些困难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目前,茅台有多种产品积压在渠道里,有大量库存,如果不降价足够卖到年底。”有知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透露。
  
  该知情人士还强调,今年茅台出台的决策没有可圈可点之处。直营店和专卖店的矛盾很快就会凸显出来,茅台自身的利益争斗即将上演。
  
  在冯启看来,未来的权且不说,眼下,更让茅台接受不了的是:茅台品牌价值的稀释。稀释茅台品牌价值的,有近年来非常猖獗的假酒,有茅台镇酒对茅台酒的危及,还有茅台自己。茅台红酒、茅台啤酒产品线的开发,多少都会伤及茅台的品牌价值。所以,“茅台最在意的不是国酒的商标,而是在产品受到政务消费打压、渠道产品价格下行的时候,通过这个事件营销扭转不利的颓势。”

相关热词搜索:聚焦 茅台 抢注

上一篇:华海药业股东恩怨未了
下一篇:国企劳务派遣总量将设上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