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销评论 > 正文

超日太阳能陷老板跑路迷局 银行逼债产品被甩卖
2013-01-27 21:13:04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新金融记者 彭俊勇 上海报道老板深陷跑路传闻、银行逼债、生产停滞,成立10年的上海超日太阳(5.11,0.00,0.00%)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上演着企业存亡的生死时速。从2003到2013,起步、辉煌、落败,从无到有、由弱...

        ■产品被甩卖

        卸职总经理、宣布近期回国,等待倪开禄的却不是好消息,一股抛售超日产品的潮流正在涌动。

        在上海市场,自跑路消息传出之后,超日的太阳能组件产品成了烫手山芋,并被减价抛售。“现在是有人在出货,价格稍微低些,但是据我所知不是我们出的。”林峰告诉新金融记者。

        新金融记者多方求证显示,市面上有很多超日的组件产品在被抛售,并且普遍低于市场价格3成左右,这些产品大多来自为超日进行代工的厂家。

        在光伏领域,利用代工生产并不罕见,而超日在问题爆发之后,代工企业为了免于遭受损失,将产品自行销售亦被行业认可。

        “好比你手上有很多订单,但是你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持你完全自己来生产那就需要代工。你有50个兆瓦,你给我20个兆瓦来做,但是你要求我答应你一定的账期,我先把这个货做好了放出去,我来给你做一个担保,将来我可以还钱给你。”上海羲和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叶明介绍,“现在超日出了问题,代工厂肯定不会自己承担损失。”

        据介绍,超日之前曾经放出大量的代工订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超日的生产出现了问题。“现在总部这面,组件还没有停工,但是其他都已经停工,目前还有1000左右的工人,在最多的时候接近2000人。”林峰介绍,超日在其他地区的工厂也处在停产状态。

        代工企业抛售产品,一般都会明显低于光伏组件成本价格。“不这样卖谁会买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委员会秘书长吴达成表示:“光伏行业资金需求非常大,竞争激烈不可避免,就像当年的汽车产业一样,肯定会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实现规模效益,技术水平领先的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银行逼债

        对于超日和倪开禄来说,传闻可以澄清、产品可以贱卖,银行的债务却马虎不得。光伏领域到底是不是一个诗意的栖息之地,代价却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

        从刚刚上市的时候银行都是排着队来给贷款,到现在排着队来讨债,超日在银行的“支持”下逐渐膨胀,也是在银行的压力下,一步步走向自己挖的陷阱。

        早在上市之初,就有研究显示,超日太阳的业务在盈利能力方面并无优势,再加上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困难,公司的成长能力或许不容乐观,但是银行显然不这么看。

        “2008年之前,事实上不只是超日,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都处在亢奋之中,那时候一句话就能够拿到钱,就这么简单。比如说我们有个电话沟通,没有面对面见过,只是电话沟通,打听一下就可以。一句话就把钱给你。”王叶明介绍:“只要你说有货,我就可以把钱打过来。”

        这样的背景下,光伏、造船、LED三个今天避之不及的行业在当时却是银行眼里的香饽饽,几十亿元贷款流入了超日账户,大干快上成为发展主题。

        形势转眼就变,2012年中期开始,主要贷款银行向超日抽贷,规模高达10亿元人民币,使超日的资金流动捉襟见肘,企业陷入困境。

        12月31日上午,华夏银行(10.33,-0.02,-0.19%)的3名员工来到了超日,在反复交涉之后,被允许进入厂区。

        “这是今天来的第三波,这几天除了记者就是银行讨债的。”超日保安介绍。而新金融记者看到,在超日门前来自河南、浙江、江苏的车辆屡见不鲜。“他们都是客户不是来讨债的,都是打听情况。”

        事实上,之前银行的过分热情导致超日“步子迈大了”,投资过多,2011年仅在海外就投资多个项目,资金数以亿计,最终资金出现紧张并不让人意外。“国内的金融业还是喜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寥寥无几。人家那么多都花了,你还去添一个,有啥意思?雪中送炭太少了!”林峰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超日太阳应收账款为33.42亿元;短期借款17.78亿元,应付票据6.8亿元,应付账款9.9亿元,长期借款1.5亿元,应付债券10亿元,合计约46亿元,而目前公司净资产不到30亿元,资不抵债已成定局。

        而目前超日太阳本身的财务危机也逐渐显露,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急剧上升,应收账款上涨,导致资金链极度紧张。据报道,28日倪开禄曾表示:“去年年初的时候,银行都排着队来给我发贷款,导致我新建了很多项目,如今突然抽贷令人措手不及,这种一放一收的政策是置企业于死地。”

        超日投资本身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在整个行业面临困境,资金为王的时期,过多的进行长线投资,必然会导致资金链的紧张,而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所采取的频繁质押行为,最终成为了超日倒下的致命力量。

        ■风光不再

        从一头扎进光伏产业这片蓝海开始,倪开禄也许从未想到过会有如此紧迫的一天。

        虽然走到今天的尴尬境地,超日太阳在中国光伏领域却属于先到者。早在2003年6月,超日有限公司就已经成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光伏企业。

        另一方面,在太阳能光伏行业,超日是一家比较低调的公司,因为产品主要出口,整个企业并不太受关注,并且随着整体环境的快速走好,超日一度取得了不错成绩。

        时势造英雄,创业正赶上好时机。

        在光伏产业链中,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业务是毛利率最低的环节,在这一环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超日选择此环节进行突破不能不说是精明,但同样这一领域竞争非常激烈。

        “在当时这的确是个新行业,多数进入的人都是外行。”林峰坦诚,但与此同时,“不了解并不代表看不清未来,只要能赶上发展潮流,多数人都会盈利。”

        最开始之时,超日并没有主动地出击而是采用了代工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品牌进行组件生产,然后再开始自己走出口之路。

        8年前出现爆发式增长,于悄无声息中,光伏产业以令人惊愕的速度快速增长,几年之内,造就了一个从业人口百万、产值5000亿以上的新产业。乘着这股东风,超日的日子非常好过。

        “倪开禄经常说自己比赛维、尚德等进入这一领域并不晚。”知情人士介绍。当时超日的注册资本是500万元,也没有预料到可以发展得那么快。只是超日一直没有取得赛维、尚德那样的飞跃式发展,而这被认为与缺乏资本运作不无关系。

        2005年12月14日,无疑是中国光伏历史上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同时也是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这刺激了超日的神经,别人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事实上,不只是超日,尚德的上市成功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强心剂,上市成为了当时行业内最重要的议题。

相关热词搜索:太阳能 老板 跑路

上一篇:宏图高科一手融资一手却担保放款 背后疑团待解
下一篇:新海宜关键数据涉嫌财务造假 增发被指明显违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