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基金 > 正文

德豪润达LED帝国阴影:3年融资30亿涉嫌吃补贴
2013-01-26 14:26:00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每经记者郭荣村卓志强发自安徽芜湖、广州一家曾经的中小板老八股之一,当年像明星一般首批荣登中小板的上市企业,在经历了谜局一样的产业变幻之后,如今距离当初的业绩辉煌渐行渐远。10月26日,德豪润达(002005,...

        德豪润达巨资采购的LED外延片生产设备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去年3月16日,德豪润达发布公告称,2011年3月15日,其全资子公司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收到芜湖市政府对公司采购的MOCVD设备的部分财政补贴款2.496亿元。

        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芜湖市政府对补贴的标准也作了严格的限制。2010年8月,芜湖市政府发文明确规定,企业购置LED外延片生产设备50台以上,且规格要达到55片机及以上才会给予研究开发补贴支持。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德豪润达部分设备仅为52片机,而这些设备同样获得了财政补贴。

        MOCVD设备片数之谜

        2009年12月,德豪润达在芜湖的LED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按规划,德豪润达要在芜湖投放100台MOCVD设备(生产LED外延片的主要设备)。

        2010年8月23日,芜湖市政府网站挂出文件,明确了对MOCVD设备的补贴标准。文件第三条规定:"企业购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LED外延片生产用MOCVD设备50台以上,且芯片及封装、应用产品研发与制造等关联产业均在芜湖投资生产的,按照蓝绿光MOCVD设备 (限55片机及以上)每台最高不超过1200万元、红黄光MOCVD设备(限55片机及以上)每台最高不超过96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研究开发补贴支持。"

        有行业专家告诉记者,片数越多,对应的设备就越先进,产能也就越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致电德豪润达证券部询问MOCVD设备的片数,对方表示都是56片。

        不过,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在德豪润达LED芜湖基地,一位女工告诉记者,公司的外延炉(MOCVD设备)有12片、13片和14片的。(德豪润达生产的是4英寸外延片,对应乘以4得到机器的最终片数为48片、52片和56片)。

        德豪润达证券事务代表章新宇明确,该公司所有的MOCVD设备都是4英寸规格的,以14片为例,14 4即为56片,如果是13片,则13 4=52片。

        而德豪润达多位工人均证实,公司外延炉有12片、13片和14片的。

        不过,工人的说法遭到了德豪润达董秘处主任王鹏的否认,他在短信中称,"是14片4英寸的"。

        但几天后记者致电德豪润达董秘邓飞,得到的答案与王鹏又不一样。当记者追问为何有工人表示有别的尺寸时,邓飞承认,"公司的确有13片的设备"。但邓飞并不愿透露13片的设备到底有多少台,也不承认有工人所说的12片的MOCVD设备。但他承认13片的设备也获得了财政补贴。

        相关部门:55片机才能获补贴

        根据德豪润达2010年关于子公司签署重大设备采购合同的公告,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向德国Aixtron公司采购30套设备,金额不超过0.825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不超过5.6亿元),平均每台价格为275万美元;向美国Veeco公司采购的70套设备,金额不超过1.7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超过12.12亿元),平均每台价格为255万美元。

        去年3月16日,德豪润达发布公告称,2011年3月15日,其全资子公司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收到芜湖市政府对公司采购的MOCVD设备的部分财政补贴款2.496亿元。

        记者查阅2011年一季报发现,截至2011年一季报披露日,芜湖德豪润达已到货MOCVD设备26台,如果按政府文件中每台补贴960万元的标准计算,26台对应的财政补贴款刚好为2.496亿元。

        也就是说,德豪润达每采购一台设备,近一半的采购款获得了政府补贴。

        记者曾以投资者的名义询问章新宇,他确认26台MOCVD设备均获得了补贴,每台的补贴数在1000万元左右,不过至于2.496亿元是否为这26台设备的补贴,章新宇不愿正面确认,"到货后给一部分,具体多少台你就不用具体去关注了好不好?"

        对于芜湖市要求必须是55片及以上的设备才能获得补贴的问题,邓飞称"这个可能是误差"。

        邓飞说,当时全国第一个推出补贴政策的是扬州,只要求31片,芜湖是第二个。而在2009年,根本没有55片的设备。

        近日,记者致电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一局,核实MOCVD设备是否必须要55片及以上才能获得补贴的问题,对方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随后,记者又致电上述投资促进一局负责人魏刚,他再次确认,现在执行的政策是要55片及以上的设备才能获得补贴。

        为进一步求证芜湖市财政局的补贴文件是以产能为标准还是以片数为标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该局经济建设科,对方明确表示,对MOVCD设备的补贴,是以片数作为标准,即必须要55片及以上。

        记者又再次致电魏刚,表明身份后,向他进一步求证。

        "德豪润达有部分MOCVD设备没有达到55片,这算不算骗补呢?"记者问。

        "我们按照市政府出台的这个政策执行,但具体不是你说也不是我说了算,我们都有相应的机构对应协议去执行。"魏刚说。

        "当时都是按照55片这个标准去验收是吗?"记者问。

        "我只能明确告诉你,我们是按照市政府的统一政策去执行。"魏刚说。

        靠政府补贴支撑业绩?

        各项补贴接踵而至,装扮了德豪润达当年的业绩报表。

        记者梳理德豪润达2010年至今的公告发现,在这3年内,该公司的芜湖基地、大连基地和扬州基地一共获得11笔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总金额超过11亿元。

        2010年,德豪润达分别收到芜湖和扬州当地政府"科技三项"财政补贴2.52亿元和0.13亿元,公司将上述两项补贴2.65亿元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此外,公司还于2010年12月底,收到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拨付的"LED芯片生产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资助资金5660万元。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10年的营业利润仅533.2万元,但加上补贴之后,利润总额达到2.66亿元。

        2011年,德豪润达收到政府的各项补贴款继续呈大幅增长的态势,全年共收到补贴款6.05亿元。

        当年1月和9月,该公司分两次收到芜湖当地政府的"科技三项"补贴共2.796亿元。2011年3月,德豪润达又收到MOCVD设备补贴款2.496亿元,该笔补贴将从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起的十年内分期计入损益。当年8月,该公司收到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局给予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资金7580万元,该笔资金在收到时计入递延收益。

        德豪润达去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的金额就达到3.1亿元。而该年度公司的利润总额为4.5亿元,营业利润为1.46亿元。政府补贴金额占到利润总额的69%。

        今年前11个月,德豪润达又先后4次收到来自芜湖和大连的财政补贴共1.744亿元。今年公司收到的政府补贴和去年相比有较大的降幅,这在业绩上的直接表现便是利润大幅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7.41%,公司在报告中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的政府补贴比上年同期减少及费用增长所致。

        /焦点问题/

        高新资质研发费用不达标 回应称口径不同

        德豪润达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同样让人怀疑。

        2011年11月,德豪润达全资子公司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德豪)获得安徽省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除了这家子公司外,德豪润达自身,以及另外两家子公司--威斯达电器(中山)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斯达)、深圳市锐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锐拓)也均在广东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

        高新资质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得到认定,企业所得税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否则只能按25%的税率缴纳。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多日调查采访发现,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须满足的条件,德豪润达存在不达标的情况。

        旗下多家公司获高新资质

        德豪润达在官网上这样描述自己:拥有七大研发与制造基地,拥有专利765项,是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整理了德豪润达2008年到2011年的年报发现,宣称 "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德豪润达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似乎有限。

        2008年,德豪润达的研发费用支出为1811万元;2009年小幅增至2194万元;2010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终于有了较大增长,达到4356万元;但到了2011年,德豪润达的研发费用再度下降,为3908万元。

        德豪润达在2011年年报中称:"为控制费用的增长,公司适度放缓了在研项目的投入。"

        在减少研发费用的背景下,德豪润达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方面却屡有斩获。2012年2月27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广东省2011年第一批通过复审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通知显示,德豪润达公司以及德豪润达的子公司威斯达已通过了2011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继续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而早在2010年4月7日,德豪润达子公司深圳锐拓也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在安徽,德豪润达子公司芜湖德豪于今年3月通过了该省2011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该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

        研发经费占比低于3%

        那么,在研发总体投入不高的背景下,德豪润达的这些公司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满足6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便是企业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德豪润达年报发现,除了威斯达由德豪润达直接控股70%,间接控股30%外,其余两家子公司--深圳锐拓和芜湖德豪都是由其100%控股。

        换句话说,德豪润达公布的研发费用中,包含了德豪润达自身以及三家子公司的研发费用。相关年报也显示,合并财务报表的具体范围包括了这3家子公司。

        然而,记者经过计算发现,即便将年报中公布的这些费用全部都算作德豪润达这一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也无法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要求。

        德豪润达2008年的营业收入(不包括子公司)为12.15亿元,而整个公司(包括子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为1811万元,占比1.49%。2009年到2011年的占比分别为2.36%、3.27%、2.38%。

        财税专家马靖昊表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中的"销售收入"同该公司年报中的"营业收入"应该是一个概念,只是说法不同。

        记者咨询专业人士得知,德豪润达通过了广东省2011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那么它的研发费用的统计是从2008年到2010年这3年。具体计算方法是将3年的研发费用总和除以3年的营业总收入。据此,记者计算出德豪润达(包括子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德豪润达的营业收入(不包括子公司)比为2.40%,仍达不到规定的3%的要求。如果剔除3家同属 "高新技术企业"的子公司的研发费用,这一比例可能还会低于2.40%。

        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研发费用跟企业申请高新技术资质所要求的研发费用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马靖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应该是一个概念"。

        随后,记者又专门咨询了深圳某会计师事务所。该所欧阳所长表示,如果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研发费用的金额,那么两者就是一个概念。

        回应:口径不一样

        近日,记者联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进行核实。

        记者书面给广东省科技厅提供了一份"德豪润达并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资格,涉嫌以高新资质名义骗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说明,详细阐述了理由。

        在这份说明里,记者除了具体指出德豪润达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达标外,还指出,"德豪润达技术人员占比也不多。2009年技术人员337人,占公司总人数3.85%,大专(含)以上教育程度员工占公司工人数16%;2010年技术人员561人,占公司总人数4.68%,大专(含)以上教育程度员工占公司工人数24.3%;2011年技术人员611人,占公司总人数4.84%,大专(含)以上教育程度员工占公司工人数为19.5%。"

        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需满足"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这一条件。

        广东省科技厅在收到记者的说明约半个月后给出了书面回复,称"德豪润达公司经过了专家评审、公示以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等程序,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了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这份书面回复中最后提到,"鉴于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信息保密规定,且德豪润达是上市公司,我们不能提供该企业的申报材料,相关信息请联系企业做进一步核实。"最后还附上德豪润达的联系人手机号。

        记者再度询问 《每日经济新闻》提供的数据与德豪润达申报给广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是否有出入,该厅拒绝作出回应。

        记者按广东省科技厅附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了德豪润达相关人士,对方只是模糊表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统计的口径不一样。"我们是按照科技部高新技术认定的八类归集方法进行归集的。"

        在此之前,记者还曾前往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希望能够查询芜湖德豪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材料。不过该厅高新科相关人士给出的答复是:材料太多,他们那里没有保存。

        /行业趋势/

        投资过剩致企业以价换量LED产业或步光伏后尘

        对LED行业而言,冬天已持续一年,可春天还那么远。

        11月初,LED企业聚集重地--深圳又传来企业停产的消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深圳市浩博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博光电),这家亿元级的LED企业,因资金链问题陷入泥潭。

        经过前几年的狂欢后,LED行业的后遗症不断显现出来。有行业人士预测,LED行业的洗牌期恐怕要持续到2014年中期,甚至有可能重蹈光伏产业覆辙。

        近六成LED企业利润下滑

        在浩博光电身后,大量LED企业正在经历亏损或者利润大幅下滑的痛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在42家LED相关上市公司中,三季度利润下降或亏损的达到24家。

        10月25日,天龙光电2012年三季报出炉,公司当期营收约4138万元,同比下降76.6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约3266万元。

        10月26日,德豪润达亏损的三季报接踵而至。该公司三季度营收约7.21亿元,同比下降12.2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888万元。

        10月29日,三季度亏损的LED相关企业又多了一家--天通股份:公司当期营收2.87亿元,同比下降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008万元。

        除了这3家亏损的企业外,还有21家LED企业出现了净利润下滑的现象。其中士兰微、华微电子、洲明科技3家公司净利润跌幅都超80%。

        对于LED行业现状,高工LED研究所二级市场高级分析师王路遥评价称,"上游投资出现过剩"。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则认为,直接原因在于产能过剩。这一现象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全球经济疲软,投资生产放慢,而国内LED企业利润大部分靠出口获得;另一方面,市场盲目跟风现象严重,产品在中低端扎堆,长期混战压低价格。

        企业牺牲利润释放库存

        对于众多LED企业而言,产能过剩的直接办法便是开打价格战。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资者的名义致电乾照光电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很多公司都在扩产,不少企业有抛货的现象,所以芯片的价格下降比较厉害。但是她强调,虽然价格下降,但公司的销量还是上升的。

        乾照光电三季报显示,当期利润总额、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均为芯片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降幅,芯片毛利率随之下降引起的。

        华灿光电董秘办相关人士也称,公司的销量还是有所上升的,只是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贺在华认为,目前LED市场无序发展、需求不足、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的特点与光伏产业如出一辙,如果LED企业不及时看清市场环境,极有可能陷入与光伏产业类似的僵局。

        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秘书长郭修则预测,LED行业洗牌期将持续到2014年中期。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德豪 润达 帝国

上一篇:南风化工控制权转回老东家 屡有信披迟滞之嫌
下一篇:葵花药业观察之三:问题不断 做大宣传做低质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