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债券 > 正文

安邦:清理IPO“堰塞湖”首先要理清思路
2013-01-26 15:05:57   来源:青松网   评论:0 点击:

近段时间以来,如何清理、疏导IPO堰塞湖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也难怪,由于市况不佳,新股发行速度放缓,截至12月13日,待上市企业的队伍已排到了831家,为各方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二级市场来讲,过而不发的...

        不过,这种分流工作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证监会可能无法说到做到。比如“新三板”,作为今年刚刚正式扩围的新生事物,“新三板”市场能否获得投融资双方的认可,尚属未知之数,其流动性与融资功能惹人担忧;而在转板制度仍未出台时,让那些排队的企业转挂“新三板”,也会心有不甘;此外,800多家拟上市公司,基本不可能都转到“新三板”市场,转挂可能性较大的,是其中324家计划登陆创业板的公司--若再加上地域上的限制,新三板扩容试点目前只限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天津滨海,则只有99家,对于831家、且数量有可能继续增加的拟上市公司来说,根本不够用。

        又如发行债券融资。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的一大特征是信用债井喷,据测算,今年前11个月,中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接近3.5万亿元,远超2011年全年的2.2万亿元,约占年内全部债券发行量的1/2——债市体量乍看之下可以容纳800多家拟上市公司。但当我们进一步剖析,这3.5万亿信用债里,由上市公司发行,并受证监会监管的公司债仅为2357亿元,其余的分别为短融(5203亿元)、中票(7861亿元)、超短融(8170亿元)、定向工具(5257亿元)及企业债(5724亿元),这样的额度并不可观。更何况,对于部分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其发债资质可能只够得上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门槛,后者是今年的新生事物,今年发行了67只,12月只发行了1只,市场供求难以匹配,热度降低,也很难盛纳至少225家上市公司(32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减去99家转挂“新三板”)的融资需求。

        最后是海外上市。自2011年中概股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困难重重。近日中美审计监管风波再起,SEC起诉五大会计事务所的中国业务违法美国证券法,值此背景下,赴美上市只是种奢望。目前来看,香港市场是中国上市公司的“应许之地”,今年前11个月,共有33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在42家境外上市企业里占比近80%--这也意味着,即使2013年的发行速度翻番,香港市场也只能上市66家企业,无法满足800多家,尤其是沪、深两市507家上市公司的上市需求。更何况,在更严格的监管制度下(香港证监会日前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强对IPO监管力度),中国公司赴港上市,首先要把水分挤干,这也将增加海外上市的难度。

        如此算下来,这三条道路的最终分流效果可能会比较有限,承载不起证监会与市场的期望。从报道看,证监会可能还会利用IPO打假迫使部分排队公司中止上市,以缓解“堰塞湖”的压力。在分流道路很难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打假可能将成为监管层治市的重要手段。不过,安邦研究人员一向认为,暂停IPO制造“堰塞湖”是错误的思路,现在,当“堰塞湖”势如累卵之时,又考虑以多种方式来分流,这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手段掩饰过去的政策失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由此来看,监管层为清理IPO“堰塞湖”所拟定的应急措施,治标而不治本。监管层清理IPO“堰塞湖”的工作,首先必须理清思路,恢复IPO职能,同时要考虑采取系统方法,而不要指望靠“三板斧”就能解决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安邦 清理 首先

上一篇:东方家园经营不善 被指拖欠供应商货款
下一篇:最大供应商资质成疑 恒华伟业IPO涉嫌造假?

分享到: 收藏